广东江门移动模架厂家 移动模架同步横移 / 纵移控制技术全流程详解
移动模架同步横移 / 纵移控制技术是保障桥梁施工精度与效率的核心环节,需通过多维度协同控制实现模架空间位置的精准调整。以下为关键控制要点:
一、系统组成与协同机制
1. 机械结构设计
横移系统由支承台车、横移液压油缸及滑轨组成,每组台车配备双油缸对称布置,油缸行程同步误差≤2mm。纵移系统采用液压驱动齿条或链轮传动,前导梁与主梁通过铰连接实现柔性过渡,纵移速度≤5cm/s。关键节点设置高精度位移传感器(精度 0.1mm),实时监测模架空间姿态。
2. 液压控制系统
采用分布式液压泵站,横移与纵移油路独立控制。横移时通过比例阀调节油缸流量,确保左右两侧压力差≤额定值的 5%;纵移时同步驱动多组油缸,通过压力补偿技术消除轨道摩擦力差异的影响。系统配置冗余液压锁,防止油管爆裂导致模架失稳。
二、同步控制策略
1. 双闭环控制模型
位移闭环: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实时采集各支点位移数据,通过 PID 算法动态调整电机转速,使横移同步误差≤±1.5mm,纵移轴线偏差≤±3mm。
压力闭环:在关键油缸设置压力传感器,当某支点压力波动超过 8% 时,系统自动补偿流量,确保各支点反力偏差≤5%。
2. 防偏斜控制
曲线桥施工时,采用三维定位系统实时监测模架平面位置。外侧油缸行程比内侧多 2-3mm,补偿离心力影响;通过激光导向仪(精度 ±1mm/m)实时修正纵移轨迹,平面偏差控制在 ±3mm 内。
三、参数设置与动态调整
1. 速度分级控制
低速模式(≤3cm/min):用于精细调整,如模板定位、曲线桥横移;
高速模式(≤8cm/min):用于长距离纵移,需同步监测主梁挠度(预警值≤L/800)。
启动 / 制动阶段采用梯形速度曲线,加速度≤0.5m/s²,减少惯性冲击。
2. 行程限位保护
设置双重限位:电子限位(终点前 20cm 触发减速)与机械限位(终点前 5cm 强制停机)。纵移到位后,前支腿通过精轧螺纹钢与桥墩锚固,锚固力需通过抗拔试验验证(≥设计值 110%)。
四、误差监测与纠偏机制
1. 实时监测网络
在主梁跨中、支腿及模板关键部位布设光纤光栅传感器,每 100ms 更新数据。当横移偏差>3mm 或纵移轴线偏差>5mm 时,系统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并暂停动作。
2. 分级纠偏策略
微小偏差(≤3mm):通过微调泵站流量实现动态修正;
中等偏差(3-5mm):暂停操作并启动局部液压补偿,如单侧油缸微量顶升;
严重偏差(>5mm):人工介入复核定位基准,重新校准传感器零点后恢复作业。
五、特殊工况控制
1. 曲线桥横移
采用 “分段预偏 + 实时微调” 策略:
预偏量按曲线半径计算(如 R=3000m 时,外侧横移量比内侧多 5mm);
横移过程中每前进 2m 复测模板边线,偏差>2mm 时通过液压油缸微量调整。
2. 高墩纵移
结合激光水平仪(精度 ±1mm/m)与静力水准仪,实时监测墩身垂直度。纵移时每升高 5m 复核一次,垂直度偏差超过 1/1000 时,通过调整支腿油缸高度实现纠偏。
六、安全保障与应用实例
1. 冗余设计
横移 / 纵移系统配置双泵站并联供油,单泵故障时另一泵自动接管。关键部位设置机械锁定装置,非工作状态通过抗风缆绳(预紧力≥50kN)与桥墩临时固结。
2. 工程应用效果
在巢马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施工中,分离式移动模架采用液压同步控制技术,实现:
横移同步误差≤1.2mm,纵移轴线偏差≤3mm;
单跨施工周期缩短至 22 天,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 40%。通过智能监测系统累计预警并处理液压波动事件 3 次,确保了施工安全与质量。
通过全流程精细化控制,移动模架同步横移 / 纵移技术可将空间定位误差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,同时提升施工效率 15%-20%。重点把控液压系统响应速度、传感器精度及动态调整策略,是实现高精度同步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