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贵阳提梁机厂家 提梁机在预制梁工程中的全流程工作循环规范与实施要点
提梁机在预制梁工程中的工作循环是围绕 “取梁 - 转运 - 对位 - 卸载” 形成的闭环作业体系,需严格遵循《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》(TSG 51 - 2023)及桥梁施工专项标准,通过六个关键阶段的精准管控实现安全高效作业。这一循环在合武高铁、福厦高铁等项目中已形成标准化模式,直接决定预制梁架设的质量与进度。
准备阶段是循环的基础保障。作业前需完成设备静态刚度检测,确保主梁跨中位置静态刚度不大于 S/400(S 为主梁支承跨度),轨道沉降量控制在 ±1mm 内。技术人员核对梁体编号与吊点布置,检查吊具与梁型匹配性,如 900 吨级箱梁需选用 450 吨以上轮轨式提梁机,吊具钢丝绳断丝数不超过总丝数的 5%。作业区设置硬质围挡与警示标识,划分 30 米半径的吊装核心区,确认风速低于 10m/s、能见度不小于 15 米等环境参数达标。通讯系统进行三方联调,确保司机、指挥人员与地面监护员语音清晰无延迟。
起吊阶段实施分级受力控制。按规程执行 “试吊 - 悬停 - 起升” 流程,先将梁体提升至离地 300mm,悬停 5 分钟监测制动性能,此时制动安全系数需不低于 1.75。合武高铁首榀 696 吨箱梁起吊时,通过 24 个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控吊点受力,确保单个吊点偏差不超过设计值的 5%。确认梁体水平度偏差≤1° 且无结构异响后,以 0.5m/min 的低速将梁体提升至作业高度,起升过程中保持吊具垂直受力,避免产生横向摆动。
转运阶段聚焦路径精准管控。提梁机沿预设轨道行驶,直线段速度控制在 3m/min,转弯段降至 1m/min 以下,途经构筑物时保持 3 米以上安全距离。福厦高铁西溪特大桥作业中,提梁机与运梁车配合形成 “空中转运 - 桥面接应” 模式,通过环形路径设计避免与混凝土罐车行驶路线交叉。转运过程中持续监测梁体姿态,当检测到横向偏移超过 20mm 时自动减速,由司机通过微调系统纠正轨迹。
对位阶段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。接近桥墩或存梁区时启用激光对中仪,提梁机切换至微动模式(速度≤0.3m/min),合武高铁在 12 米高空实现螺栓孔 2 毫米内精准对位,历时 15 分钟完成全部螺栓入槽。双指挥体系同步确认,地面指挥负责水平位置校准,高空指挥监控竖向高程,确保梁体轴线与设计位置偏差不超过 ±20mm。遇强气流导致梁体摆动时,立即启动防摇装置,待稳定后再继续操作。
卸载阶段强调平稳落位操作。梁体接近支承面时,以 0.1m/min 速度缓慢下降,接触瞬间通过液压缓冲装置吸收冲击载荷。落位后检查梁体四角高程差,控制在 5mm 内方可解除吊具约束。郑济铁路架设 830 吨箱梁时,采用 “先临时支承 - 再精确调整” 方式,提梁机保持轻微受力状态,待支座灌浆强度达标后再完全卸载。吊具分离遵循 “对称松钩” 原则,避免单侧受力导致梁体倾覆。
归位阶段完成设备复位与记录。提梁机空载返回起始位置,行驶过程中检查制动间隙(保持 0.5 - 1mm)与轨道接缝平顺性。操作人员填写作业日志,记录起吊重量、各阶段用时及异常数据,如合武高铁将每次吊装参数纳入梁体电子档案。维护人员对吊具进行清洁润滑,轨道接触面涂刷防锈油,电气控制柜开启除湿模式,将相对湿度控制在 60% 以下。
通过 “准备 - 起吊 - 转运 - 对位 - 卸载 - 归位” 的全流程管控,提梁机工作循环形成标准化作业闭环。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梁型重量、场地条件动态调整参数,如 32 米箱梁循环周期约 90 分钟,900 吨级箱梁延长至 120 分钟,确保每个环节符合安全规范与质量要求,为桥梁工程上部结构施工提供可靠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