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源节段拼架桥机公司 节段拼架桥机锚固系统安全检查实操手册
锚固系统是节段拼架桥机稳定运行的核心支撑结构,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工程质量。以下从锚固系统组成、检查流程、关键项目及应急处置等维度,结合工程实践提供一套可落地的安全检查方案。
一、锚固系统组成与检查重点
锚固系统主要由锚杆、锚具、反力结构三部分构成。锚杆作为主要受力构件,需重点检查其锈蚀程度、螺纹完整性及锚固深度。锚具包括夹片、锚板等组件,应关注夹片咬合紧密性、锚板孔距偏差及表面裂纹。反力结构通常为钢箱梁或混凝土基础,需监测其变形量、焊缝质量及与锚杆的连接强度。
二、日常检查流程与方法
外观巡检
每日班前使用便携式内窥镜检查锚杆外露段是否存在肉眼可见裂纹,重点观察螺纹起始端及锚固端过渡区域。采用高精度电子卡尺测量锚杆直径,与设计值偏差超过 ±2% 时需分析原因。检查锚具夹片外露长度是否均匀(偏差≤2mm),并使用反光镜观察锚板背面是否有应力集中导致的微裂纹。
连接紧固性检查
采用力矩扳手按设计值的 110% 抽检锚杆螺母紧固力矩,重点检查墩顶托架与精轧螺纹钢筋的连接节点。对于液压锚固系统,需检查油管接头密封情况,使用检漏仪检测是否存在微量泄漏,压力损失超过 5% 时立即停机排查。
反力结构状态监测
观察钢箱梁反力架焊缝是否有起皮、鼓包现象,使用磁粉探伤仪对关键焊缝进行周期性检测。混凝土基础需检查表面是否有新出现的裂缝,采用裂缝测宽仪测量宽度,超过 0.2mm 时启动加固程序。
三、定期检查项目与标准
锚杆拉拔力测试
每季度选取 3% 的锚杆进行拉拔试验,采用液压千斤顶分级加载至设计荷载的 120%。测试过程中记录位移 - 荷载曲线,弹性位移应不超过自由段长度的 5%,残余位移需≤0.1mm。试验后使用超声波检测仪检查锚杆内部是否因加载产生隐性损伤。
锚具性能校验
每年对锚具进行静载锚固效率试验,要求效率系数≥0.95。使用硬度计检测夹片硬度(HRC58-62),并通过三维扫描仪测量锚板孔距公差(±0.1mm)。对于长期使用的锚具,需拆解检查夹片齿纹磨损情况,齿高磨损超过原高 20% 时必须更换。
反力结构变形检测
每半年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监测钢箱梁反力架的应变分布,最大应变值应低于材料屈服强度的 80%。混凝土基础使用水准仪测量沉降量,不均匀沉降速率超过 0.5mm/d 时需分析原因并采取加固措施。
四、特殊工况检查要点
高应力状态监测
在节段吊装、过孔等关键工序中,使用振弦式应变计实时监测锚杆应力变化。当应力超过设计值的 90% 时,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暂停作业。采用红外热像仪检测锚具温度,异常温升(>5℃/h)可能预示锚固失效风险。
环境因素影响排查
雨季施工时,检查锚杆表面防腐涂层完整性,使用电位法检测镀锌层破损情况。对于沿海高盐环境,需增加锚杆氯离子含量检测,超标时立即进行防腐处理。冬季低温环境下,使用超声波测厚仪检查锚具冷脆裂纹,重点关注夹片与锚板接触区域。
临时锚固系统检查
临时锚固装置(如缆风绳、铁楔)需在每次使用前检查其抗拉强度(≥设计值 1.5 倍)。缆风绳与水平面夹角应控制在 30°-45°,采用拉力传感器监测预紧力,偏差超过 10% 时重新调整。
五、常见问题及应急处置
锚杆锈蚀处理
轻微锈蚀可采用电动钢丝刷清除锈迹,涂刷环氧富锌底漆(干膜厚度≥80μm)。锈蚀深度超过锚杆直径 5% 时,需局部截断并采用机械连接套筒接长,接长段抗拉强度需≥原材 95%。严重锈蚀(深度 > 10%)的锚杆必须整根更换。
锚具滑移应对
发现夹片滑移量超过 1mm 时,立即卸载并重新张拉。若再次滑移,需检查钢绞线表面油脂是否清理干净,必要时更换夹片。对于多次滑移的锚具,应拆解检查锚板锥孔磨损情况,磨损严重的需整体更换。
反力结构变形控制
钢箱梁反力架出现局部屈曲变形时,可采用 “H” 型钢支撑进行临时加固,支撑间距≤1.5m。混凝土基础出现裂缝时,采用碳纤维布进行环向包裹,布宽≥300mm,层数≥2 层。变形超过设计允许值时,需启动应急预案,采用千斤顶顶升复位并重新锚固。
六、安全保障措施
三级检查机制
操作人员每日完成自检,技术人员每周进行专项检查,项目总工每月组织联合验收。检查记录需包含时间、部位、检测数据及处理措施,形成可追溯的电子档案。
工具设备管理
定期校准力矩扳手(误差≤±3%)、拉拔试验机(示值误差≤±1%)等检测设备,建立校准台账。关键设备(如液压千斤顶)需配备备用件,确保故障时 4 小时内完成更换。
人员培训与防护
作业人员需通过锚固系统操作考核,重点掌握力矩扳手使用、拉拔试验流程及应急处置方法。高空作业时必须佩戴双钩安全带,在反力架周边设置防护栏(高度≥1.2m)及安全网。